首页 > 农技百科 >> 正文

凉山州苦荞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燕麦荞麦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凉山州苦荞产业通过全国市场大发展的带动,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渠道,荞麦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日渐凸显,荞麦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凉山苦荞产业发展现状
    (1)基地建设情况。凉山是世界苦荞麦主要发源地和最大主产区,全世界荞麦有15个种2个变种,凉山州就有10个种2个变种。中国农科院种质资源库档案的苦荞资源为546份,来自凉山的就有278份,占50.9%。凉山州17个县市海拔1500~3500米的区域,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苦荞,常年种植面积上百万亩,产量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开发利用面积300万亩,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2)产业加工状况。目前已经开发出粉、米、面、羹、茶、酒、菜、食品、调味品及日用品等十大系列几百个品种。凉山苦荞产品,畅销全国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市场,并已出口欧盟、美、加、日、韩、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全州苦荞麦年加工量已达近3万吨,拉动原料价格由过去每公斤1~1.5元,提高到3.5~3.6元,优质黑苦荞达到6元/公斤,累计带动增产增收5亿元左右,对推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进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促进高二半山区彝族农民脱贫致富,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苦荞产品越走越远、苦荞品牌越叫越响,成为凉山农业产业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3)品牌创建情况。环太品牌已经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苦荞行业唯一获得该荣誉的企业;正中、三匠、彝家山寨品牌先后获得了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先后涌现出“环太、正中、航飞、汇荞、安喜、三匠、邛都、彝家山寨、山瑞、阳光尚品、红荞地、邛池、凉山魂”等知名品牌。
“凉山州苦荞麦”、“甘洛黑苦荞”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昭觉、美姑、越西、布拖、普格获得了“四川省无公害荞麦生产基地证书”。
“凉山苦荞麦”荣获“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凉山州被命名为“中国苦荞之都”。
凉山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无公害荞麦生产技术规程》、《优质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苦荞麦地方标准》和《苦荞茶地方标准》,率先成立了苦荞麦产业协会和苦荞茶行业协会。
   (4)经营主体情况。培育环太、西部村寨、彝家山寨、惠乔、航飞等工业龙头企业40余个,占全州农业加工业企业的25%以上。正在逐步培育从事苦荞生产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
       二、凉山苦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到位
由于苦荞麦属小宗粮食作物,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将荞麦纳入种粮、良种补贴和重要经济考核指标的情况下,部分地方对苦荞产业的特殊优势和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抓得不够,造成技术粗放、广种薄收、投入不足、产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布局规划散乱,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和投入的积极性。统计报表种植面积不稳定,平均单产呈连年下降趋势,目前已低于贵州威宁县的140公斤。
   (2)产品趋同化严重
苦荞产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工艺、标准门槛过低,多数加工企业设备简陋,产品单一,趋同性强,主要集中在苦荞茶产品上,产品种类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开发不深,综合利用不够,产品附加值不足。如苦荞壳、芯粉基本上没有利用,廉价外销,而山西、云南的几个企业把苦荞壳加工成高档家居用品,芯粉加工成苦荞麦片,销往全国,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3)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科研、推广、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紧密联系和完整体系,州县之间、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抓大做强苦荞产业的协调运作机制。
   (4)内部竞争激烈。
企业设备简陋、内部竞争激烈,市场风险极大。甚至还存在一些“一把刀、一口锅”的“三无”手工作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低价位、低层次无序竞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败坏凉山苦荞声誉。
       三、凉山苦荞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苦荞麦产业的领导
建议政府在不增加编制和机构的前提下,成立苦荞麦产业办公室,并整合相应部门的职能,真正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并将发展苦荞麦产业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州苦荞麦产业发展的意见,层层建立苦荞麦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苦荞麦产业的发展。
   (2)采取多种途径提升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①加强品种改良提高单产;②改革耕作技术提高单产;③改善生产条件(如精量播种、合理灌溉、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提高单产;④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减工降本,提高效益;⑤改革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规模经营,提高效益;⑥一加大企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和政府扶持的力度提高效益;⑦通过加工企业他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收购价格,提高效益。
   (3)加大财政投入,助推苦荞麦产业可持续发展。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项目。支持西昌农科所建设100亩苦荞良种培育基地;州、县农业局和各县市政府建设1000亩中心示范片,10000亩高产示范片。力争在五到十年内全面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基地标准化,农民组织化,企业品牌化,产业体系化,市场国际化。
   (4)强化质量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千方百计保住原品质。丢掉原品质,就丢掉了凉山苦荞麦的一切。①要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生产规模小,投入不到位、环境条件差,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做到关、停、并、转。②要切实推进加工产品市场准入。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全州各县应搞好产业布局规划,把苦荞麦加工相对集中建设,最好是进入园区,有利于监管。③制订和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苦荞生产、加工、贮藏、运输行业标准、工艺标准、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④建立以州级质量检测中心为重点,超市、专卖店、物流中心、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检测点为基础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⑤建立健全苦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对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各类销售网点的苦荞农药残留、违禁药品、各类添加剂的检测监管,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靠、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⑥地方各级政府和州县职能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应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以质量求生存、以安全促发展、全力确保苦荞麦产品质量安全。
   (5)增强龙头带动能力,进一步推进苦荞产业体系品牌建设。按照“扶优扶强、集群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和培育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品牌信誉佳、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优化环境、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品牌打造、配套服务,帮助重点企业快速扩张、做大做强,巩固和提升其市场核心作用和产业领军地位,打造和树立苦荞产业民族工业品牌。通过授权使用“凉山苦荞麦”地理标志和“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标识,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大凉山苦荞”品牌。支持苦荞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商标和品牌,不断提升凉山苦荞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加强苦荞麦基础功能性指标量化研究,提供保健疗效理论支撑。目前苦荞麦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作用都是由企业进行宣传,来源不同,说法不一,数据不准,依据不实,既缺乏公信力,又容易造成误解,不仅效果不好,有时还适得其反。建议州政府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权威机构将有关项目进行立项,作为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重点科研项目,将苦荞麦资源、种植、产业体系等基本情况及保健、临床、疗效等要素功能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课题研究,拿出真实有效的科学依据,推动和促进凉山苦荞麦产业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健康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 高山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