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高山生态‘荞-萝’高效周年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昭觉县火普村成功召开


       昭觉县地处高海拔山原区,农业长期面临结构单一、效益偏低的困境。传统种植以马铃薯、芫根为主,加之土壤连作障碍、季节性缺水以及极端气候频发等问题,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为破解困局,推动当地农业向“粮经复合、高效种植”转型,11月3日,凉山州农科院联合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在火普村召开“高山‘荞-萝’粮经复合模式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省农科院科技合作处处长周评平、朱宇(正处级),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学才,凉山州农科院副院长何子拉,凉山州科创芯城公司副总经理刘俊安,昭觉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刘顺华等领导到会指导。院水稻高粱所副所长刘茂柯,总农艺师、科管办主任陈琳,项目研究团队,萝卜生产和销售企业、种植大户、新闻媒体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行至蓝莓树下那片成簇的萝卜地前,王云梅驻足讲解:“萝卜生长周期短、覆盖性强,既能快速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地表径流导致的水土流失,其根系分泌的活性物质还能疏松土壤、增加有机质,为蓝莓根系拓展和后续荞麦种植改善环境;而荞麦作为杂粮作物,进一步平衡了土地养分消耗,将土地复种指数从传统的1年1熟提升至1年2-3熟,真正实现‘一地多收、生态循环’。”
 

 
       在“荞 - 萝”高效周年生产示范基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峰,逐一介绍了高山“荞 - 萝”“薯 - 萝”“瓜 - 萝”粮经复合模式的开展状况以及高山萝卜的种植情况。何子拉副院长与专家组一起开展萝卜现场测产验收。经田间长势考察与同田3点随机采样,示范种植的高产优质杂交萝卜“蜀萝11号”、耐抽薹萝卜新组合“C32009A×C30114”表现亮眼:“蜀萝11号”较对照(芫根)增产134.4%,新组合增产幅度更高达296%,亩产量突破11000斤。“按每斤0.5元收购价计算,村民多种一茬萝卜就能增收5000多元!”高效种植的价值直观可感。

 
       除种植端发力,观摩会特别设置产业链延伸环节。萝卜干制作资深家庭传承人付大红与罗晓玲携手登台,现场演示清洗、切条、晾晒、腌制全流程传统工艺,制作完成的萝卜干脆爽香甜、风味浓郁,到场人员品尝后纷纷点赞。付大红感慨道:“过去村民卖鲜萝卜,1斤最多赚0.5元;制成萝卜干后,1斤能卖3-5元,附加值直接翻6倍!”对这一传统技艺进行挖掘,孵化新型萝卜产品,并将其与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正悄然为村民开辟增收的新途径。

 
       周评平处长在总结讲话中对该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荞-萝”复合模式是科技赋能高海拔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其成功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该模式通过科学的作物搭配与茬口衔接,彻底改变了当地传统、单一的“温饱种植”结构,引导农户走向了集约化、高效益的“效益农业”发展路径。二是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体系。项目集成的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不仅有效缓解了高山农业面临的连作障碍和土壤退化问题,同时为凉山州等相似生态区提供了经过验证的技术样板。三是构建了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机制。
       何子拉希望项目团队将借助当地村委会流转闲置土地,扩大高山萝卜的种植规模;同时,积极探索精深加工技术,并与企业携手建立订单收购机制,以“科研+企业+农户”模式打通产销链条。从生态种植到加工增值,从技术示范到产业落地,此次观摩会不仅为昭觉高山农业转型立起“科技样板”,更通过“小萝卜”与“高山蓝莓”等作物的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撬动了“大产业”,为凉山州高海拔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 经作扬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