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2023年度蚕桑技术培训会在凉山州德昌县召开。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副站长杨远萍,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省蚕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刚研究员,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吴春余,凉山州农科院副院长黄卫平,德昌县副县长牟宗合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丝绸科学院的蚕桑体系专家,凉山州农科院、凉山州蚕种场、西昌市蚕种场相关负责人,西昌、会理、宁南、会东、德昌、冕宁、普格、甘洛、金阳9县市蚕业管理部门和茧丝(桑果)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

会议由州蚕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其明主持

德昌县副县长牟宗合出席会议并致辞
研讨会上,凉山州蚕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协同推广岗位专家向荣辉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荣辉表示,蚕桑产业是我州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在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业研究所以及全州各级蚕业战线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凉山蚕业的数量质量规模、全链优化布局、科技引领支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良好势头。当前,凉山州桑树年种植规模49万亩,蚕种年产量85万张,蚕茧年产量54.65万担,年创产值54.68亿元,蚕桑产业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与会人员通过此次技术培训会议,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谋蚕业高效绿色发展未来。 交流企业现状 共探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之困
会上,宁南县南丝路集团、会东县茧丝绸公司、德昌县辉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德昌县鑫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普格县螺髻山锦虹蚕业有限公司、甘洛县桑梓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蚕桑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分别发言,重点介绍了企业发展现状、当前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前景展望,并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优势和产业布局需求,从凉山蚕桑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全链查漏补短、惠企政策落地见效等方面建言献策。 专家把脉问诊 共商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之方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三级调研员、蚕桑科科长、协同推广岗位专家谢忠良在仔细听取各龙头企业代表发言后表示,本次培训会将是凉山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与会人员要突出重点,统筹谋划,运用理念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一是要明确区域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坚持差异化发展;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不足,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要注重新技术、新模式研究,优化技术服务和政务服务,探索农技人员技术服务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技人员创新活力;四是要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更加注重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坚持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发展方向。
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蚕病中心主任、省蚕桑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协同推广岗位专家青学刚研究员认为,凉山优质蚕种、优质蚕茧、优质生丝、优质桑椹享誉全国,凉山独特的资源禀赋注定了凉山蚕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二是要以建设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三是要以“三年行动计划”等科创平台建设为契机,在蚕病检测技术、智能设施装备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四是要突出“大凉山”农产品品牌价值,强化精深加工,延长生产供应链条,提升凉山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桑树中心主任、协同推广岗位专家黄盖群研究员指出,凉山蚕桑产业取得了很多荣誉,但也有短板不足。一方面凉山蚕桑产业园区的建设与江浙沪、甚至省内其他蚕桑产业园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园区物联网信息化水平较低,部分园区的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运用数字农业指导产业发展,运用智慧农业辅助蚕业生产方面将是我们近期亟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凉山蚕桑在新品种的引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凉山桑树品种较为单一,需进一步引进多个早中晚熟品种,人为培养差异化,更多挖掘区域特色,提升产品价值。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织造专家张洪曲正高级工程师认为,国内丝绸行业整体面临着主销市场消费增长放缓,出口面临增长受阻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凉山蚕茧、茧丝质量优良,延长产业链可以从丝绸生产加工技术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丝绸产品数字化设计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这就要求凉山蚕桑产业要实现传统蚕桑养殖(植)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这有利于提高养蚕效率,提升蚕茧质量,以科技创新铸就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如何稳定前端,丰富中后端,做到各环节精准发力,对于持续推进凉山桑、蚕、丝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制丝专家卜献鸿高级工程师以详实的数据为支撑,从专业的角度肯定了凉山蚕茧、茧丝品质,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一是在稳定现有茧丝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单项质量指标上谋提升;二是从选育桑、蚕良种和养蚕技术等方面再提升,从源头上提升丝绸品质;三是以基地化、规模化、机械化为抓手扩产能;四是加大凉山茧丝品牌宣传,创建完整的产品品牌体系和业态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蚕桑提质延链发展。 做优顶层设计 共谋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之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省蚕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协同推广岗位专家刘刚研究员首先对凉山州州委、州政府、州农业农村部门领导一直以来对蚕桑产业的关心和重视表示感谢,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成果。刘刚指出,一方面蚕桑产业是凉山州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地方重点培育的产业,生产的茧丝在全州乃至全省、全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基地和园区建设、主体培育、品牌营销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大家的共识;另一方面在受限于自然环境和土地政策、生产设施相对落后、劳动力短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困难、机械化程度低、企业抗风险能力低、原料紧缺、精深加工不足、技术措施贯彻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大家要坚定产业发展信心,紧抓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利用凉山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与质量优势,按照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打造一批新型的研发机构,依托企业已经建立的专家工作站等,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人才资源要素,用好国家科技特派团,创新团队等智力资源,柔性引进人才,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核心的瓶颈技术,共同促进凉山蚕桑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副站长、协同推广推广首席杨远萍对此次会议的举办给予了肯定。杨远萍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对凉山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主要就是要听取我们龙头企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为我们技术指导部门、业务部门、科研单位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具体方向。下一步,省蚕业管理总站将坚持问题导向,从产业顶层设计出发,从关键问题着手推动具体工作,集中力量优先解决产业发展中大家遇到的共性问题、难题,为凉山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凉山州农科院副院长黄卫平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州农科院作为基层研究院,要做好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先进技术、品种和装备引导产学研企对接合作,努力攻关或推广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堵点方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希望与会嘉宾通过本次大会的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提供智慧、对接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凉山州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吴春余在发言中提出,州、县(市)农业农村部门要全面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凉山蚕桑产业发展短板和蚕桑生产问题,把握定位方向。要充分发挥我州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做大优质茧生产、做亮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应用、做优桑树生态治理,全面推动全州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如既往地坚持立桑为业、大胆创新、聚力奋斗,坚决把蚕桑产业做专做精、做特做新。 集思广益共创 形成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共识
经过“头脑风暴”式的思想碰撞,与会代表在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上达成了一致共识。会议梳理出了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不完整、优良品种较少等制约凉山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一是要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三是要强化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四是要加强新品种引进和培育,挖掘地方特色品种,提升产业科技水平;五是要加强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进一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坚持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发展方向。
会议强调,相关企业要围绕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要积极对接生产一线提供智力支持;州、县(市)蚕业管理部门要全面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凉山蚕桑产业发展短板和蚕桑生产问题,准确把握方向,充分发挥我州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做大优质茧生产、做亮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应用、做优桑树生态治理,全面推动全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如既往地坚持立桑为业、大胆创新、聚力奋斗,坚决把蚕桑产业做专做精、做特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