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正文

“成苦2号”苦荞创单产新记录 亩产突破600斤 为单产提升行动提供强力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农业“单产提升行动”部署,切实评估苦荞新品种及配套高效生产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实际增产潜力,加速推动凉山苦荞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8月9日,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及凉山综合试验站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成都大学、昭觉县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对“成苦2号”苦荞新品种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田间现场测产。  
         专家组在听取示范片建设情况汇报并实地考察后,严格遵循测产规范,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进行实收测产。经过实地收割,脱粒、称重、水分测定等标准化流程,对产量数据进行了严格核验,最终测定昭觉县三岔河镇姐把哪打村“成苦2号”示范田亩产达到302.3公斤(折合604.6斤),创造了苦荞单产记录。专家组一致认为“成苦2号”新品种产量潜力大,建议配套该示范片的“种子包衣、精量播种、适密控草、平衡施肥、实时收获”等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在测产现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绍文二级研究员对“成苦2号”高产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并明确建议后续大力扩大“成苦2号”的种植面积,加速该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荞麦项目组积极响应,提出将加强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深度合作,重点强化凉山州“马铃薯-苦荞”轮作种植模式的优化与推广。该模式通过科学轮作,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显著降低土传病虫害发生率,实现马铃薯与苦荞生产的互惠共赢,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此次测产验收不仅彰显了荞麦高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更凸显其在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战略价值。下一步需深化产研协同,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小杂粮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此次测产验收工作由凉山州农科院刘绍文二级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凉山州农业农村局余世学研究员、曹吉祥正高级农艺师,四川农业大学彭远英教授,四川省农科院项超副研究员为成员组成专家组完成。凉山州农科院副院长黄卫平、何子拉、高寒所所长朱剑锋、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罗晓玲及团队成员谢兴武、刘纲、林松、孙崇兰、郑敏、李月,成都大学教授向达兵、讲师叶雪玲、范昱,昭觉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洛古有夫等人共同参与实施。


责任编辑: 经作扬媚
标签: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